酒,對于我們民族來說非常熟悉,因為它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成果,我國在古代打仗時,隨軍糧草中,不可缺失的就是酒,酒的作用不僅能夠解乏,還能夠抵制惡寒,壯膽,還能夠在行軍過程中祭祀,據公墓了解,我國各民族普遍在祭祀祖先的時候,最不可缺失的就是酒,并且將這一習俗傳承了下來。
通常人死以后,死者生前的鄰居以及好友、親戚都會過來祭祀他,按照漢族的習俗是"吃齋飯",也有的地方稱為吃"豆腐飯",這樣的舉行不僅是款待親朋好友,也是對死者的一種紀念。雖然滿桌幾乎都是素菜,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。而因為改革,現在也可以吊喪時持酒肉前往,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后,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其大米,香燭等物,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,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,一頭豬。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。云南怒江地區的怒族,村中若有人病亡,各戶帶酒前來吊喪,巫師灌酒于死者嘴內,眾人各飲一杯酒,稱此為 "離別酒"。死者入葬后,古代的習俗還有在墓穴內放入酒,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。漢族人在清明節為死者上墳,必帶酒肉。
在一些重要的節日,舉行家宴時,公墓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,一家之主這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,在上席,為祖先置放酒菜,并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后,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。在祖先的靈象前,還要插上蠟燭,放一杯酒,若干碟菜,以表達對死者的衰思和敬意。
從遠古以來,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。
原始宗教起源于巫術,在中國古代,巫師利用所謂的"超自然力量",進行各種活動,都要用酒。巫和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別的,酒作為藥,是巫醫的常備藥之一。在古代,統治者認為:"國之大事,在祀在戎"。祭祀活動中,酒作為美好的東西,首先要奉獻給上天、神明和祖先享用。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存亡,出征的勇士,在出發之前,更要用酒來激勵斗志。酒與國家大事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。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《周禮》中,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。如祭祀時,用"五齊"、"三酒"共八種酒。主持祭祀活動的人,在古代是權力很大的,原始社會是巫師,巫師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,并為人祈福禳災。后來又有了"祭酒"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。